哲学动态

期刊导读

基于哲学视角的BIM 本质研究

来源:哲学动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0 引言

自2003 年美国总务署(GSA)提出世界上第一个BIM发展计划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BIM 在全球范围迅速铺开。随着BIM 在技术层面和工具层面的发展和完善,BIM 的应用日趋广泛。BIM 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成了由理念、软件、平台、数据模型、操作方法、标准和规范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①

由于BIM 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和BIM 事业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BIM 从业者围绕“BIM 究竟是什么?”和“究竟什么可以称为BIM?”两个问题产生了智能模拟论、数字化表达论、技术论、BIM 多元论等多种论点。智能模拟论、数字化表达论、技术论、BIM 多元论虽然基本包含了BIM 现有的外延,实现了对BIM 争议的表层统一,却既不能在逻辑上解释BIM 多元共存的现象,也不能预测BIM未来的发展。对BIM 的认知困境由此形成。

概念是通过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①。外延是概念所对应的客体的总和①。内涵是一个概念的全部特征①。概念是内涵和外延的辩证统一,内涵和外延是概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就是属性与本体的关系,实质上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人们要了解现象,就必须揭示其本质,而要认识本质就必须考察现象②。因此,BIM 的认知困境本质上是既有BIM 概念的内涵无法解释BIM 日益丰富化、多元化的外延所造成的矛盾。破解BIM 认知困境的关键在于对BIM 的内涵进行发展,使之与BIM 的外延相匹配。内涵的发展包括内涵的深化发展、广化发展和代谢发展②。既有的BIM 概念演化主要是对内涵的广化发展和代谢发展。它解决了BIM 概念的扩容问题,将众多异质性特征都统一纳入到了BIM 的概念框架之内。本质性内涵与一般性内涵不同。一般性内涵是对概念的浅表性特征的概括。本质性内涵是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描述和底层发展逻辑的表达。要解释BIM 各要素的系统构成关系,探讨BIM 的底层发展逻辑,进而对BIM 进行展望,就必须对BIM 概念的内涵向本质层面进行深化研究。

1 BIM 概念发展历史回顾

1.1 BIM 概念的形成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是BIM 由主观存在扩展到主客观并存的关键阶段。2003 年到2009 年,美国通过一系列技术研究、工具研发和应用探索实现了BIM 由概念方案到具体技术、标准和工具的跨越式发展。2003 年Autodesk 公司提出BIM 的第一个系统概念“建筑信息模型是指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创建和使用的‘可计算数字信息’。而这些数字信息能够被程序系统自动管理,使得经过这些数字信息所计算出来的各种文件,自动地具有彼此吻合、一致的特性③。”该概念是在Autodesk 公司开发第一版Revit 软件过程中提出的。它代表了软件开发商对BIM 的认识。在这个概念中,BIM 的内涵在Nederveen④和Tolman 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协同化”和“自动化”的新内容。而这个概念中的外延从“Aspect Model”发展到了“可计算数字信息”。2006 年美国制定了第一个BIM 发展规划。2007 年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BIM 的专项技术。发展规划和专项技术为代表的BIM 新客观存在刚刚面世,未被该概念纳入到外延之中。由于人们对于BIM新外延的研究和理解不够深入。BIM 的内涵发展还延续着BIM 理念的既有发展惯性。从内涵角度讲,该阶段BIM 的内涵已经包括了 “可视化”、“可量化”、“模型化”、“集成化”、空间化”、“协同化”、“参数化”和“自动化”。在这个阶段,BIM 的基本内涵已经成形;BIM 外延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形成。BIM 内涵与外延的不匹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

1.2 BIM 概念的主要流派

随着BIM 研究的深入和BIM 工具与方法的逐渐成熟。美国的工程企业、协会纷纷提出各自对BIM 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标准委员会(The 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s Committee,NBIMS)⑤、 公司⑥和 McGraw-Hill建筑公司⑦。它们分别将BIM 定义为“生产和使用数据模型的过程”、“智能化模拟”、“数字化表达”。在借鉴美国BIM 概念的基础上,中国的BIM 研究者和应用者围绕BIM 的定义发展出技术论、智能模拟论、数字化表达论和多元复合论四大类观点。各种BIM 概念既体现了BIM 的复杂性,又反映了既有BIM 概念的局限性。对这些观点的评述将为BIM 本质性内涵的挖掘打下基础。

2 BIM 本质性内涵的哲学深化

现有的代表性BIM 概念都存在着正确性和浅表性特征。它们的外延具有开放性,基本涵盖了BIM 的所有客体。但是其内涵虽然提炼了外延的基本特征却既不能探讨BIM 的深层发展逻辑,也不能建立起BIM 多元化外延的内在联系机制,更不能从社会和经济层面对BIM 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BIM 的内涵进行深化发展,探讨BIM 的哲学本质属性。前文已经对BIM 的技术属性进行了论证。但是BIM 的本质属性并非仅局限于技术性,它还存在科学属性和工程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