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要弄清“什么是认知哲学”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澄清:什么是认知?认知与哲学在哪些方面有联系?认知哲学与相关学科或领域有何不同?它的问题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着力探讨的问题。
图片来源:Pixabay
认知的含义
从词源来看,英语 cognition(认知)这个词最初来自拉丁词 cognoscere,意思是“与……相识”“对……了解”。它由 co+gnoscere 构成,意思是“开始知道”。《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2001 年)对“认知”的解释是,“认知”源于拉丁文 cognition,意指知道或形成某物的观念,通常译作“知识”,也作 scientia(知识)解。
然而,“认知”这个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意义相近但不尽相同。
在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中,“认知”是在三个意义上被使用的:在个体心理功能的信息加工意义上,“认知”具体指个体的心理过程,与“心智有内在心理状态”观点相关;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思维过程意义上,“认知”是思维的显现或结果,直接与思维和问题解决相关;在心理表征意义上,“认知”被看作是心灵的表征和过程,不仅包括思维,还包括语言运用、符号操作和行为控制。
在认知科学中,“认知”是在更一般意义上被使用的,旨在确定独立于执行认知任务的主体(人、动物或机器)的认知过程的主要特征。逻辑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工智能、脑科学是研究“认知”的重要途径。《MIT 认知科学百科全书》(The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将认知与熟化(aging)并列,旨在说明认知是熟化过程中的现象,与人的进化相关。在这个意义上,认知被分为两类——动态认知和具化认知。前者指包括各种推理(归纳、演绎、因果、溯因推理等)、记忆、空间表现的测度能力,在评估时被用于反映处理的效果;后者指对词的意义、信息和知识的测度的评价能力,它倾向于反映过去执行过程中积累的结果。在认知发展的意义上,这两种认知能力在熟化过程中表现不同。这是知识表征意义上的“认知”。
在哲学中,“认知”与认识论密切相关。认识论把“认知”当作产生新信息和改进知识的能力来研究,其核心论题是:在环境中信息的发现如何影响知识的发展。在科学哲学中就是科学发现问题,因为发现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旨在阐明未知事物,具体表现在三方面:揭示以前存在但未被发现的客体或事件;发现已知事物的新性质;发现与创造理想客体。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儿()将认知与知识区分开来,认为认知是过程,知识是认知的结果。斯宾诺莎将认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的认知是由第二手的意见、想象和从变幻不定的经验中得来的认知构成的,这种认知承认虚假;第二等的认知是理性,它寻找现象的根本理由或原因,发现必然真理;第三等也即最高等的认知是直觉认识,它是从有关属性本质的恰当观念发展而来的,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恰当认识。按照一般的哲学用法,“认知”包括通往知识的那些状态和过程,与感觉、感情、意志相区别。这是感知和发现意义上的“认知”。
在人工智能中,“认知”与发展智能系统相关。具有认知能力的智能系统就是认知系统。它理解认知的方式主要有认知主义、涌现和混合三种。认知主义试图创造一个包括学习、问题解决和决策等认知问题的统一理论,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语言学等学科。涌现是一个非常不同的认知观,主张认知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系统在真实时间中不断地重新建构自己,通过多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自我控制保持其操作的同一性。这是系统科学的研究进路。混合是将认知主义和涌现相结合。这些方式提出了认知过程模拟的不同观点,研究认知过程的工具主要是计算建模,计算模型提供了详细的、基于加工的表征、机制和过程的理解,并通过计算机(俗称“电脑”)算法和程序表征认知,从而揭示认知的本质和功能。这是智能机发展意义上的“认知”。概言之,这些对“认知”的不同理解体现在三方面:提取新信息及其关系;对所提取的信息的可能来源实验、系统观察和对实验与观察结果的理论化;通过对初始数据的分析、假设提出、假设检验以及对假设的接受或拒绝来实现认知。从哲学角度对这三方面进行反思将是认知哲学的重大任务。
认知与哲学的相关领域
目前来看,认知与哲学相关的领域主要有 10 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