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在很多人看来,力学是非常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大量的公式和计算成为自然科学的代表,而哲学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又是九曲十八弯的,是社会科学的代表,哲学与力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不可能进行相互的渗透。
然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又需要我们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素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真理,而真理的精髓早已融入到了我的血液中。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例子中讲讲如何做到。
一、合力的方向要素比任何要素都重要
力的三要素,大家都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那大家知道哪个要素最重要吗?肯定会有很多人说,大小最重要!而真理确是:力的方向!如何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都不白费,越努力损失也越大。
推之在哲学上,著名哲学家马西莫·匹格里奇被称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他曾提出的一个人行为的三大原则:欲望原则,行动原则,认同原则。这欲望原则就是动力,就是最初的愿望和方向,是我们所有动力的源泉,而行动就相当于为了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方法,相当于力的大小,而认同原则就相当于作用于内心的一个点,一个认同点。这就把原本深奥的哲学思想在力的三要素及重要性方面得到了类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增强了人文素质。
二、内力不能改变外力,但外力却能激发,改变内力
材料力学告诉我们,内力的大小只和外力有关,外力可以改变内力,但内力不能改变外力,只有在外力的作用下,内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而哲学中有这样的描述:内因是指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同其它与之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基础、根本动力、根本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外因总是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决不能撇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因此,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在我们的力学中,如果学生也了解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了解了内力和外力的关系,那么是不是就少一些抱怨和负能量,多一些积极和正能量呢?
三、危险截面是结构最薄弱的截面,结构承载力决定于危险截面的承载力
这是力学中的一个常识,我们在讲解扭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梁的弯曲变形等问题时,总是要进行强度和刚度的计算,最后总要进行强度校核,设计截面尺寸,确定许可荷载三类问题,而在确定许可荷载时,会找出最薄弱的截面,计算出最大的应力,这一应力如果超过允许应力,我们就说结构强度不满足条件。
这一问题,学生常常不容易理解,但学生都理解哲学中的木桶效应。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特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个发展程度。
如果在高职《工程力学中》引入这个哲学思想,那么学生提高知识的记忆力和提取知识的速度都会提高很多。
四、剪力图和弯矩图绘制给我的启示
在讲梁的内力图的绘制时,每画完一个图,我都让学生计算一下剪力图所围图形的面积,第一次第二次计算的时候,需要教师提醒,对比一下面积值和弯矩点的值是不是一样,后面的时候,学生会发现这不是偶然的,不是巧合,会问这是必然吗?此时的教师应当及时把握学生这一关键提问,引出二者的微分关系。
就好像哲学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事物的本质联系,由事物内部矛盾规定,它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非本质联系,由事物的非本质因素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决定,只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二者又互相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综上所述,在力学中融入哲学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对高职教育思政渗透教学有着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