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时代背景的重要战略选择。任何发展战略都不是凭空而来,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什么样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即带来巨大机遇,也面临更大风险挑战,特别是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的抬头,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想要依赖国际市场实现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不意味着要齐头并进,不分主次,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即首先要发展自己。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国内经济发展为立足点,推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而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依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推进乡村振兴。
而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发展本身要以经济产业为支撑。因此,没有产业兴旺,就没有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根本上还是要发展乡村产业。
发展乡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发展模式相对固化。存在急于求成倾向,更多是模仿已有成功经验,对本地区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挖掘不足。这极易造成发展同质,主题雷同,千村一面,从而导致在竞争中丧失比较优势。
产业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生产经营者仍习惯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既缺乏同类产业的横向联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亦缺乏一二三产业的纵向联动,产业链条短、产品低端、附加值低,难以获得较大利润。
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绿色发展理念尚未全面融入到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全过程,农产品培育和加工缺乏统一标准,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品牌建设本身也缺乏区域性整体规划,尚未形成鲜明地域标识。
农户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受农村“空心化”影响,农户整体年龄偏大,多以老年人为主。他们虽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缺少专业的技术培训,专业能力不足,整体素质偏低。这又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对策思路
立足特色,探索打造田园综合体。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运动之中,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发展。因此,乡村产业想要发展,必须要创新,在“特”字上做足文章,深挖本地区生态、产业、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以构建“特色”为着力点,以打造独具匠心的主题为支撑,探索建立集文化、民宿、农耕体验、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打破孤立,形成一体化发展思路。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乡村产业发展应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走向联合发展,向合力要效益。一方面要打破思维桎梏,加强横向联合。产业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做大做强。对于具有同质或者相近产业的村或乡镇,应避免内部竞争,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发展联盟,向规模要效益。而且这种联盟不一定局限于本市,也可以与其他县区形成联合。另一方面要树立整体思维,加强纵向联动。对于具有互补产业的村或乡镇,形成产业联合,努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和全供应链的产业体系。同时,要整合本地区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打造三产融合的农业产业格局,着力在精深加工、包装、仓储物流、园艺设计、休闲旅游等方面上项目、做文章。
坚持绿色理念,打造区域品牌。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产业发展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乡村的优势就在于“绿色”二字。从生产到生活,离开了绿色,乡村就会失去本色和底色。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一方面要确立绿色生产培育标准。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兼顾产品质量,推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整合本地区品牌资源,形成以区域名称命名的公用品牌。如谈到北京就会想到烤鸭。这既可以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拳头产品,也可以在无形中加强对本地区的宣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