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电影《青年马克思》以历史叙事的手法,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青年马克思与欧洲主流哲学交锋进而与恩格斯结下伟大革命友谊诞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党宣言》的的历史过程。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范式的伟大转换,实现了哲学从天国走向尘世的伟大的哲学革命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从1842年10月马克思成为《莱茵报》的主编开始,再到1843年11月参与创办《德法年鉴》,标志着青年马克思彻底的完成了从“青年黑格尔派”到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这一历史的过程是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入手的,是经济与哲学的交融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基于经济现实与哲学理论的融合,创立后的马克思的哲学作为革命的利器以其巨大的理论穿透力和鲜明的现实指向性直指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立即用他所得到的唯物史观来指导研究工作。马克思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反思。基于此马克思发现历史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历史前进的规律,是一种辩证的发展的规律。这种历史前进的规律蕴含在矛盾中,通过对经济社会矛盾运动的揭示、承认、解决推动历史的前进的。在这种从经济与哲学的关照下发现的前进规律当中马克思于1848年2月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青年马克思》向观众反映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于旧哲学和资产阶级的论辩当中致力追求无产阶级经济的平等,进而融入哲学的伟大范式转换的历史过程,对于今天经济学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之学,是用以解决复杂的经济关系问题的学科。从其本质上来说经济关系是人所特有并创造的,是从属于社会关系的,即研究经济关系就是研究人所处社会关系中的由经济问题所制造的各种关系。当今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盲目的崇拜数理模型,缺乏“人学”思考,主流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为主,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学作为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不是单一的纯粹经济学可以解决的,经济关系的构成都包含复杂的矛盾运动。面对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转型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未来的发展问题,客观上要求经济学和哲学的对话,马克思为我们开创了范式。
一、以历史科学视角考察经济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历史科学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的一门科学,可以从自然史和人类史两方面来进行历史的考察。作为历史科学的研究也就是要通过客观的“物”的研究把握住背后的“人”,“人”是整个历史科学的研究主体,即研究通过“物”所体现的人的关系。“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①作为历史科学的经济学反映的是处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济关系所体现的处理逻辑,即历史与逻辑的基于历史事实的发展趋势上的相统一。研究的是“物化”的具体的经济问题背后所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学作为历史科学必须深入考察“商品——货币——资本”逻辑,这一考察作为单纯的经济学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借助哲学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范式透过经济关系看到社会矛盾问题。
二、融入哲学价值追求
马克思在写就《资本论》时给友人的信件时明确说“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②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的著述所付出的努力在这里一览无余,甚至可以在完成了之后被立马拉到“剥皮厂”也是愿意的,彰显出研究社会问题之时所体现的一种价值观——为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立言。
具体来说,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是立场问题,要求我们的经济学者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学研究无论是在高校课堂还是研究机构,“西方经济学”还是“万金油”般的存在,殊不知解决中国问题的局限性。第一,价值追求的不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资产阶级的产物,虽然在学科研究当中应该弱化意识形态为我所用,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的经济理论要实现的是一种小众的私有化的利益,在小范围内是可以照搬的,如果作为全盘的指导理论就必须加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第二,西方经济学理论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理论,从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来看还没有达到西方经济学完全应用的市场环境,所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还是需要催生中国的市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