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义乌乡村具备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从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义乌“望道信仰”红色旅游景区、冯雪峰故居到七一村双色博览园,从革命文化到商贸文化,其厚植的红色基因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哲学内涵,能够削弱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思想混乱、一味逐利、信仰削弱等问题的影响,对于乡村振兴在深厚文化根基、丰富实践载体、净化乡土民风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义乌市红色文化概况
红色文化蕴含了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的丰富历史经验。经过历史积淀和地域融合,义乌市的红色文化主要涵盖五大类,包括革命遗址类、基层治理典范类、乡村振兴榜样类、廉政教育基地类和改革开放成果类,各个类别具有不同的典型代表,分别构建了义乌红色地图。
(一)历史地位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义乌是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革命老区市,早在1926年就进行了革命活动,1927年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1928年正式成立中共义乌县委,其革命文化是浙中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义乌人民从鸡毛换糖、兴商建市到电商换市,把革命精神融入新时代商贸精神,凝练出义乌独特的红色气质。义乌市的红色文化作为义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思想共识和传统,是引领革命成功、助推社会建设的指南针,更是构筑当代乡村文化自信的奠基石。
(二)发展现状
当前义乌市组织梳理了一大批红色文化相关遗址、名人、故事等,大力开展宣传以提升影响力。其中以习总书记关注的为重点,一是他在多个场合提及的“信仰的味道是甜的”故事;二是他在冯雪峰100周年诞辰时专门发来的贺信。义乌红色遗迹主要集中于乡村,共有6个革命老区镇(街),207个老区村(居)和429名革命烈士,其中以陈望道故居、冯雪峰故居发展较为成熟。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红色资源的内在价值包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认识受限;其价值呈现形式单一化、世俗化;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呈现“片段化”。
(三)基本特征
红色文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交互作用,共时存在、历时发展,从而融合生成的一种特色文化”。[2]义乌市红色文化繁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一是地域特征显著。义乌地处浙江中部,三面群山环抱,复杂的地理环境为革命活动提供了隐蔽的活动场所,陈望道先生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就是在偏僻的小山村——分水塘完成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地形限制,农业发展困难,勇于探索的义乌人突破重重阻挠,推动商贸文化繁荣发展,成就了走街串巷、鸡毛换糖的第一代义乌商人。随后,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淘宝村的崛起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胆尝试,从鸡毛换糖到电商换市再到世界超市,这一次次的华丽转变凝练出义乌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精神品格,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
二是文化载体丰富。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遗产,其存在形态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3]义乌作为浙中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分布较广。物质形态方面,义乌上溪素有“小延安”之称,革命遗迹保存完整。作为金义浦兰抗日武装第八大队的诞生地,和平村、塘溪村、苦竹塘村精心打造成为红色文化特色村,例如吴店革命烈士陵园、萧皇岩、塘西桥、八面厅、吴晗故居等等都是承载革命故事的历史遗迹,成为义乌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形态方面,义乌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过程中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这十二个字可以说把义乌精神概括得精准恰当,形象地刻画出义乌人战争时期奋勇抗战,和平年代勤劳创业守业的真实面貌,是义乌文化载体的重要一环。
三是文化影响深远。义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散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对一代代的义乌人产生强烈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感召。这充分体现在义乌人民对于党员身份的尊崇和对于红色文化的保护等方面。各个年龄阶段的义乌人民对党员身份保有充分的敬意,更是鼓励年轻一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热衷于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当前,义乌市政府更是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十分重视红色文化的继承、宣传和发展,坚持利用政策导向、乡村振兴契机、旅游发展红利等措施做好顶层设计,例如举办红色文化展览,搭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编撰红色文化书籍,持续不断地扩大其影响力和感染力,一方面对内感化民众,另一方面打造义乌红色文化资源窗口,树立红色义乌形象。